地震后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应对
突如其来的震灾再一次降临四川:雅安—芦县,2013年4月20日清晨8:02,四川多个邻省均产生强烈震感。这场地震灾害,让人们措手不及,家人、朋友忽然失去联络,家园在顷刻间被毁……身处地震影响区的我们,该如何平复内心的恐惧和创伤感,怎样让心灵创伤得到更快更好的治愈?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相关的认知和经验。
地震后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干预?
地震后的身心反应
地震后我们可以怎样应对?
一、地震后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干预?
这是因为,重大地震灾害是创伤性事件,其特点是威胁生命、不可预期、同时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我们无能为力。灾难的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以及目睹身边人员的大面积伤亡,会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而这种心理危机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持续时间过长,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引发骚乱,这对灾难后的幸存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般地,一场大灾难刺激后,无论心理素质多强的人,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这种影响的程度视灾难本身和个体而有所不同。有的个体在灾后如果不及时治疗,产生的应激障碍会伴随终生,引起性格的改变,甚至走向自杀或犯罪等极端。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3个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寡欢。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不挂窗帘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要失声痛哭。 另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象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再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个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从以上我们知道: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紧张不断积蓄,进入失衡的危机状态。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专业人员对震后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救灾取得最终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地震后的身心反应
在创伤性事件中,创伤受害者分为三级:一级为受害者本人,如亲历灾害现场的人;二级为灾害目睹者,如参加营救的解放军、武警、医护人员等;三
级为创伤受害者为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如受难者的亲属。
以上的创伤受害者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主
要有两大类的反应:
阳性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创伤受害者在某一时期内会处于一种很兴奋、激动的状态,如不停地哭、不停地诉说,浑身发抖,做噩梦,失眠,愤怒,灾难现场那些惨烈的画面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回,身体上会重新体验在地震时
的恐惧感觉……
阴性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另一种反应是会避免再提到与灾难相关的事情,拒绝接受灾难现实,总的来说就是采取否认和回避的态度。还有一
部分症状为木僵状态、抑郁、内疚和身体疲乏等。
据采访调查,许多灾民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
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心理反应
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
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
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
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疏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
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这个事会轮到我;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觉得救援不够。
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种爱的失落感;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心如针扎般的感受。
过度反应:对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
身体症状: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痉挛,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三、地震后我们可以怎样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但是,很多的时候,“灭顶之灾”并没有真正的如我们所想的把我们的信念一扫而光,只是我们因为自己结了个心结;即便,真的是沉重得让人难以喘息,也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想到:因为我们失去了,并且不能失去更多。也要提醒自己,到了清除你鞋子里那粒沙子的时候了。
1、 对地震后出现的身心反应应有正确的认知
这几天在我们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做噩梦、在梦里哭泣等,有些创伤受害者在出现了以上某种或某几种反应后,会以为自己受刺激了、不正常了,
其实不然,这些反应恰恰是有机体在大型灾难发生之后,身体所迸发出的正常的应激反应,是有机体自然的加工过程,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完全不必惊慌。
2、宣泄抑郁直面现实
要鼓励自己和同学把积压在心里的东西(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表达出来,舒缓情绪。,“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最好的交流对象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可以哭,也可以倾诉,甚至有空就说。“大家有时候不忍触碰自己或别人的心理创伤,觉得是在刺激他们。恰恰相反,这种‘再体验’的过程,其实是对创伤事件的脱敏过程。否则,今后他们很可能终身陷在心理阴影当中——听到‘地震’这个词,或者遇到类似的摇晃,就会反复发作。” “在一遍遍倾诉
的过程中,我们对事件的敏感情绪会慢慢降低,恢复平静。对于那些特别小的孩子,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也可以采用画画的方式。”
3、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4、从社会支持中获取强大心理力量
对创伤受害者来说,强大的社会力量会给他们带来最有效的心理支持。
几乎所有关于创伤恢复的研究报告都得出同样的结论:社会支持在创伤受害者的恢复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这些事情,既是为灾民在做,也是为我们自己在做。因为经受过创伤的人如果感觉到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冷漠和残酷,他们日后也会冷漠和残酷地对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很多罪犯凶残地对待别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曾被凶残对待的受害者。相反,如果在灾难中得到人们温暖救助的受害者,一旦恢复,他们会特别愿意助人。灾难发生后,政府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平息谣言,安定民心。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人员要对灾民提供安全保证和精神支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意识到不是在“孤军奋战”。
①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②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③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④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5、满怀希望,坚定信念
全国人们都在支持我们,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我们有过战胜灾难的经验,历史证明每一次灾难我们都战胜了;
必胜的信念让我们实现愿望(心理学依据)
6、换位思考
想想此时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解放军、武警战士、医务人员、新闻记者、志愿者们,他们在做什么。
内心涌动出来的那份深深的感动以及冲动---想做点什么
我们现在怎样做就是对振灾的支持:
相信政府和学校;
不要道听途说,一切以正规报道渠道为主;
努力学习、为国贡献;
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在生命的旋律中,非正常的休止符,是最疼痛的声音。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死者生命终止的声音其实是生者听到的,生者的不幸最需要关照,不幸的生者最需要抚慰,“稳定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工作,当然“稳定情绪”并不等同于“情绪稳定”。
地震后 除了安慰,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在亲朋受到灾难创伤后,周围的人不妨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配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治疗。
1、 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以上介绍的心理干预常用方法,除了运用于灾难事件,其他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也同样适用,比如亲人去世、车祸或病痛,甚至感情破裂之后,这是你对亲人好友的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