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六级联动创新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6年成立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并在2006年升格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心在教育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现有专职教职工38人,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学界和社会的认同,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并获批建设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至今,虽已获得长足进步,但仍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程教学虽能从知识体系获取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忽视的是,仍存在受益面窄、手段单一、个性化不足、系统集成薄弱、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中心在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要求,进一步梳理提出了“构建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六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示范机制”,以“激发心智,健全人格,感恩奉献,创新发展”为理念,以“心理文化育人,大数据集成驱动,示范中心引领,六级联动推进”为抓手,建立了以“善爱我心理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专业化心理咨询与督导、多元化课程集群、平台实践实训、社会服务”为模块的六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示范机制,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成长,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一、以“善爱我”心理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2012年,学校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春季和春夏之交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将以往围绕“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启动时间提前到3月25日,将活动时间延伸至整个学期,将主题由原来的“我爱我”升华为“善爱我”,开展认知、情感、行动三大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倡导“阳光、坚韧、创造、感恩”的心理文化。
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近 300 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并辐射到了国家电网等企业,2016 年形成了“川陕心理教育联盟”,2017 年形成了“西部高校心理教育联盟”。《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简报》先后三期登载学校做法。该项成果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二、以教育大数据揭示学生心理规律
学校早在1997年就已开展心理测评工作,是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最早使用单位,截止目前已经累计超十万数据量。为全面全方位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校还自主编制了“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预警评估量表”,自主开发了“心理健康测评与训练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2012年以来每年对新入学本科生、研究生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特别对全体新入校学生实施了基于网上平台心理健康普查,历年筛查学生都进入追踪数据库,根据其性格特征及个人意愿,以新生约谈、辅导员联合观察、心理沙龙、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予以关注和干预,获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建有心理健康大数据调查与分析实验室,即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智库,整合国内外力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心理公布,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三、以专业化咨询督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对心理咨询去污名化,促使个体接受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也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心理咨询接纳程度逐年递增,学校每年进行一对一面询的人次数均有增幅。现在面询年均均逾1000人次,成长性咨询、教职工心理咨询都有明显增加。在此情况下,通过心理咨询发现的严重心理危机个案数量也有所增长(检出比率没有增加),危机干预年均20余起,均有效干预。
四、以多元化课程集群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从“十五”到“十三五”,学校打造了国家级精品课《青年心理学》、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灾难教育心理学》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当代青年心理学系列》、《走进心理学》等“金课”,构建了三十余门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课程集群,还着力建设个性化小班专题课程、社团建设、多种形式实习体系、海外交流和互动、翻转课堂及慕课等网络课程等新形式课程集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每年开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余门次,60-70班次,选课学生逾7000人次;国家级课程《灾难教育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作为示范课被爱课程网站推广,仅中国大学MOOC《青年心理学》系列慕课已有超5万人选学。《当代青年心理学(系列)》慕课被收入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供全国8千多万党员和群众学习。
五、以平台实践实训强化学生心理技能
学校构建了创新示范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平台,含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等13个功能实验室,开展三层次丰富的实验项目,帮助有需求的个体了解自身状态、修复心理困扰、提升心理潜能。依托实验室举办了心理素质技能大赛、模拟心理咨询大赛等省级比赛,让更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辐射作用。
实验室受到国内外同行和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赴西南交通大学专题调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实验室各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
六、以社会服务扩展学科应用
依托成都市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科学普及基地等众多平台,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优势,积极投身于研究成果转化。积极组建师生团队开展社会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与电力系统、铁路系统等多个系统形成了长期的服务关系,对不同人群给予个性化服务。此过程也提升了教师针对性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学校“大学生心力心理测评与咨询网”点击量近千万人次;“四川省心理研究与教育网”服务于汶川和芦山灾后重建,受益人群数万人;对国家铁路、电力系统及政府机关等职业群体开展各类讲座培训,对农民工、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及其家庭提供大量心理支持服务。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平台,先后承办多个省部级研修班,五年来共培训上万人次辅导员及心理教师。
学校坚守“扎根中国大地 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以上六项工作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效融合和联动,在“善爱我”心理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以学校长期采集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为基础,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金课集群和学校专业化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水平,并开展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心理健康实践实训项目,并拓展服务于社会大众,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六大模块相互支撑和补充,灵活组合,全方位覆盖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群体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形成了具有西南交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六级联动创新示范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将不断深入和完善这项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关爱青年、赢得青年中的特殊作用,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