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04秒,这一刻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顷刻间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灾区广大群众造成难以弥合的心理伤害。“5·12”也是中国大规模和系统性开启灾后心理援助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时间节点。这以后,“心理援助”“心理教育”“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等专业术语被大众广为熟知和接受。自然灾难是难以预料和残酷无情的,但我们必须学会积极面对。灾后重建任务极为复杂和极其艰巨,特别是灾后心理重建是一项全新的领域,需要心理学工作者重新学习和倾情付出。
2018年5月,心理中心主办“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与展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十年努力,十年蝶变,我们既为亲身参与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工作而感到自豪,也收获满满。十年前的这场无情灾难,不仅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磨难与洗涤,而且激发了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信心与决心。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来自省内外的灾后心理援助专家齐聚西南交通大学,回顾灾后重建这一难以忘怀和值得骄傲的人生经历,更为了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回顾5·12震后十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在地震发生后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积累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为社会和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震发生后,心理中心教师分兵多路,分别深入都江堰、德阳、什邡、汉旺等重灾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心理中心赵慧老师积极接受四川省委组织部安排的任务,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代表我校作为心理专家赴阿坝州理县挂职教育局副局长,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援建工作。
心理中心多次组织教师到汶川灾区中小学对师生进行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实践工作。为理县、都江堰、绵竹、德阳等重灾区相关教育单位及医疗机构培养上千人次的教育骨干。
2008年11月,心理中心主办教育部“灾后心理教育暨心理危机干预高级研修班”。并对来自全国的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义务指导,如与“天涯社区”论坛合作,为其赴川的心理援助志愿队提供培训和督导,对崇州、都江堰、德阳、北川等灾区教师以及金牛区红十字会人员进行定期心理培训,产生了积极影响。
面对灾后心理重建新课题,心理中心宁维卫教授团队发挥学科优势,以问题和民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灾难心理学研究。承担国家“863计划”地震应急项目,出版了本土化《灾难心理学——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震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震后压力应对与心灵重建》及《心理健康教育及灾后心理重建论集》等多本专著,研究成果运用于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政府奖)。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合作,发挥学报“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的学术影响力,组织专家发表灾后心理援助相关论文30余篇。
震后出版的系列心理救助与危机干预专著
《灾难心理学——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报(社科版)》刊发的抗震救灾纪实及心理援助系列文章
由宁维卫教授主持承担的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灾区学生心理康复关键技术研究”的系列成果于2013年底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系列成果包括《灾后心理调适与压力应对指南》和《灾后心理重建指南》,前者主要针对受灾群体,后者主要针对救灾群体,对灾后心理重建极具指导意义。
2014年,《灾后心理重建指南》获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政府奖)
中心还在国内首开国家视频公开课“灾难教育心理学”,课程主要针对灾难中受影响的大多数人群,基于灾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采用心理疏导、课堂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其整合内在资源,科学应对灾害带来的种种压力,以实现心理成长的教育活动。该课程具有增强灾难意识,提升应对灾难能力,激发内在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并对灾后心理重建极具指导价值。
宁维卫团队在灾难心理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得到四川省委领导、四川省社科联的充分肯定,认为“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工作开全国风气之先”。其成果在汶川大地震和随后的玉树和芦山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大地震,心理中心宁维卫、曾毅、唐静和黄祥四位老师第一时间亲临灾区开展调研和心理援助工作。杨兴鹏老师受省委组织部委派,作为首批8位心理专家、党员突击队成员,赶赴芦山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在雅安天全县灾区开展了有效的心理救援工作。
心理中心杨兴鹏老师到雅安天全县开展灾后心理辅导
芦山地震当天,宁维卫教授参加了四川省科技厅召开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会议,随后受科技厅委托开始负责制定芦山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方案。接到任务后,心理中心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方案研讨制定工作,完成援助方案。四川省委组织部刻录500张宁维卫教授主持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灾难教育心理学”教学光盘,免费发放至芦山地震灾区,帮助灾区灾后心理疏导、知识普及。
除此之外,心理中心还注重集结学界力量,共商心理救助大计。2011年5月,主办“回顾与展望: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学术研讨会”。2011年10月,主办“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3年4月,主办“4.20芦山地震心理重建暨学校新生测评及心理档案建设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主办“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与展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通过系列学术会议,加深对灾难心理学的研究,并用于实践指导,在历次灾难救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心理中心在国内率先设置了灾难与应急心理学特色研究方向,构建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灾后心理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强调价值观引导在灾后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本土化的灾难与应急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的理论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突出了灾后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色彩。自2017年起,该方向作为一级硕士点特色方向,开始招收学术型硕士生,心理中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灾难心理学的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灾后重建工作,2018年初来川视察时,强调“加强推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区发展振兴”。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十周年,有必要对过去的心理重建经验进行梳理,回顾是为了展望美好的未来。在新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上新的台阶,就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高校心理工作者一定要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牢记初心、不辱使命,立足中国大地,育心育德育人,加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并面向社会做好民众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智库作用,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学科优势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