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之际,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协办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犀浦校区图书馆一号报告厅举行。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志怀、四川省社科联学会部二级调研员许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燕,以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代表;我校校长助理王晓茹,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我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宁维卫,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宁维卫主持。
会议中,王晓茹首先致辞,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王晓茹指出,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完成灾区人民日常生活基本设施的重建,更需要长期、持续地关注灾区人民精神和心理的重建。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特别是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出版了《震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震后压力应对与心灵重建》、《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等多本专著,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灾难心理学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灾难教育心理学》获批为国家视频公开课,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灾难心理学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王晓茹表示,此次研讨会可以让大家回顾十年间的灾后重建,表达对灾后重建参与者的敬意。
张志怀在致辞中表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社科联以及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抽调心理专家赶赴灾区进行心理援助,成效显著。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省社科联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灾后心理援助与社会关系重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公共信息管理机制、媒体社会责任以及灾区重建规划等相关研究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保障。同时,张志怀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进展,指出西南交大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取得了显著成效,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与教育也在全国首开风气。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珍惜此次研讨会提供的机会,共同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专家主旨发言阶段,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讲述了北师大灾后心理服务十年历程。她主要展示了灾后7年,四川德阳与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比较。她谈道,相比之下,德阳中小学生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指标都不够好,心理健康教育仍任重道远。
四川大学肖旭教授提出了灾后心理重建长效机制的问题。通过研究,肖旭有了情绪是有结构而不是单一的理论发现。通过展示四川大学师生的系列实践活动,肖旭提出,各种教育活动与心理调节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电子科技大学李媛教授作了关于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思考,以为乐公益组织为例,展示了该校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实践与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戴艳教授从自己在茂县挂职副县长的经历出发,和大家分享了抗震那年所经历的环境和故事,并展示了她率领课题组通过在汶川茂县的施测取样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成都师范学院的卢雄教授在解释了对灾难现象及特征的认识、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影响灾难心理援助相关的社会因素等内容后,他提出,构建突发灾害后学生心理援助体制与机制势在必行。
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程虹娟的发言展示了成理人的灾后心理服务实践,并作了工作展望。
内江师范学院的教授陈理宣主要介绍了分享了该校师生与映秀镇21个震后残疾学生结对心理帮扶的故事,重点介绍了“黄娟”的康复经历,据悉,“黄娟”康复后成为社会公益的一员。
成都纺织专科学校学工部部长刘东渝对震后该校对学生所做的帮助活动作了简要汇报。他表示,目前该校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完善的体系逐渐形成。
在专家主旨发言完毕后,宁维卫进行总结讲话。“十年迭变,我们见证了中国力量,回顾是为了展望,是为了未来的更好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理念来开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目标,也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到来了。”宁维卫谈道,抗震救灾总结的精神就是文化的核心——不屈不饶,坚韧不屈。他说,“抗震救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确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同时,宁维卫还谈到灾后启示,即把灾难教育的经验理论向常态化转型,他认为,灾难后心理援助中的很多做法放在社会危机的处理中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
5月12日下午,与会师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就做好心理健康基础性问题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