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並正式發佈四川本土化第一本災後心理重建專著《災難心理學——災區學校青少年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
今日,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並正式發佈四川本土化第一本災後心理重建專著《災難心理學——災區學校青少年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
據悉,該書被納入國家“863計劃”地震應急項目研究成果,在大量前期實證調研和1.5萬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以災難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為主線,對學校災難心理教育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機制進行探討,提出了本土化特色的災難心理教育模式,填補了國內在災難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空白。
國家863計劃地震應急項目課題負責人之一、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諮詢中心主任寧維衛表示,中國學校災難心理教育是災難應對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亟待加強。儘管震後各級學校都已開始重建學生心理教育及災後心理重建,但仍存在課時少、無規範教材、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同時,中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全面、系統的災難心理教育評估體系,也難以對災後學生心理重建和教育進行科學的信息收集和評估。
寧維衛建議,災後心理援助與心理教育不應是單一模式,而應建立起“個體-家庭-社區(學校、單位)-社會”四個層面結合的系統模式,分層研究適合不同地域、人群、個體的災後心理教育模式,並將其從災區延伸至非災區,從“應急性”心理援助延伸至“常態化”災難心理學教育,以積極應對未知的災害。
“災區三年重建完成並不包括心理重建,災後心理重建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同時還需儘快建立起本土化的心理重建隊伍,將災後心理重建和災難心理教育實現‘常態化’。”
本報記者向蕓成都十九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