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青年,就一定有青年心理学
——访国家级精品课程《青年心理学》课程负责人宁维卫教授
《青年心理学》是由我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教授主持、多位教师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1993年至今,《青年心理学》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从一门选修课发展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凝聚着交大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师生的汗水和智慧,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门以“青年心理学”命名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软硬件兼备,课程“雪球”越滚越大
1991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宁维卫教授走上交大讲台。那时,学校还没有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宁教授就开设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每次都有很多同学来听,听完还要询问一些问题,这使他意识到大学生需要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指导,于是《青年心理学》应运而生。
《青年心理学》课程设置伊始,就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第一学期报名选课的学生多达800多名。“由于选课人数太多,上课只能在九里校区的第一阶梯教室,好多学生都是站着听的,教室没有扩音器,每次上完课,我就像生了一场病,”宁教授打趣地说到,脸上泛起了自豪的笑容。从此,《青年心理学》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发展壮大,从一门选修课发展到国家级精品课。
优质的课程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青年心理学》课程建设带动了一支充满激情、奋发有为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极具创新意识和后劲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师均为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员,有专职心理学教师、实验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知识结构合理,平均年龄37岁。另外,为了使课程建设更加精益求精,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特聘请中科院心理所罗劲教授、我校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邓介增教授为课程顾问,杨宗义教授为兼职教授。强大的师资力量成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的软实力。
课程要发展同样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早在1993年和1995年,宁维卫教授就分别出版了《青年心理学纲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2005年,他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心得加以整理、总结,出版了《开掘心智的金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该书被评为“全国2009年度畅销书”;今年9月份,又出版了《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学》,这些都成为了教学专用教材。除了教材建设,1996年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立并创建了心力网,作为中心对内对外交流的平台;2005年,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咨询实验室作为学校“323”重点实验室之一建立,目前实验室的二期建设顺利,在各种检查评比中得到专家充分肯定;2008年中心被评为“四川省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同时,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心的优良工作基础,四川省教育厅委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心创办了四川省心理援助与咨询网,服务全省高校,使我校心理学教育辐射到了全省范围内,也进一步促进了《青年心理学》课程的快速发展。
经过16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以“青年心理学”为主干课程,以大学生心理卫生、就业心理指导、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为核心课程群的有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我校的心理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青年心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靠魅力和激情真正打动学生
温文尔雅,诙谐幽默,旁征博引,宁维卫教授总是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来感染着莘莘学子。在一次新生心理健康报告会上,宁教授举了个例子,“一位恋爱了十次都失败的同学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爱情,但是我说,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一次就够了!” 幽默的话语引得同学们鼓掌叫好。 宁教授总是用短小精辟的话语给大家以启示,例如“知识分子要具备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否则,就是知识贩子”,他总是能从宏观到微观、理论到现实,将看似深不可测、枯燥乏味的心理学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上好一门选修课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讲不容易,因为它不像必修课一样,具有强制性。作为我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更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宁维卫教授十几年如一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一直坚持在讲台上。
那么,如何跟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靠的是教师的课堂魅力。“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能居高临下。作为一个心灵导师,重要的是真正地打动学生”,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门课和大学生的成长紧密相关,具有打动学生的天然气质,如何展示这门课程的魅力,主要靠教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要相信自己,要充满激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在《青年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反馈中,04级土木4班的向强同学写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其实当初我对选《青年心理学》有一些疑惑,是否对我的身心发展和生活有帮助。但是我今天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啊!在《青年心理学》课上,我学到了心理健康、自身塑造等很多知识,老师您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帮我勾画了以后的路,谢谢……”有一位现已读大四的男生,大一就选了《青年心理学》,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大二了又选了这门课。当宁教授问他为什么又选这门课时,他说,“每成长一年,我对您讲的知识就有一种新的认识”。宁教授用他的学术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同学的欢迎,《青年心理学》近五年来学生选课人数达4000人。
《青年心理学》这门课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在学生中培养了大量心理教育方面的骨干人才。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管的大学生心理学会覆盖了全校的各种类型的学生,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有效地发挥了心理卫生知识的防火墙作用,被评为了四川省唯一的“全国优秀社团”。同样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管的大学生创造学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卫生的防火墙作用上,而是拓展到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通过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素质。而这两个优秀的团队都是在这门课的启发下诞生的。
科研实践齐发展,打造特色研究成果
实践教学是《青年心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特大地震使世界震惊,面对严重的灾情,宁维卫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应用自己的专业开展救灾,这不仅是一次心理援助,更是一次实践教学。宁教授不顾危险,带领他的团队日夜奔走在灾区,他们深入到都江堰、德阳、东汽等八个重灾区,为都江堰高三学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旺教育中心等学校的师生开展心理援助,他们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确定师生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援助;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和咨询个案,归纳出应对地震灾难的积极态度和做法;以团队游戏的方式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同时,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也面向普通灾区群众以及志愿者开展咨询和心理辅导。在我校,中心通过现场咨询和开展心理讲座的方式为全校师生开通心理辅导绿色通道提供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及时地解决了师生的震后恐惧症和焦虑症。
震后,宁维卫教授带领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课题组申报了科技部“震后青少年心理治疗和康复研究”课题并获批,出版专著“震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震后压力应对与心灵重建”,宁教授还被四川省科技厅聘为“安置安心、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方案设计、咨询和督导等任务。
每年新生开学的时候,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都会举办一场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大一新生做心理辅导,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不断完善教学。
除了进行心理咨询以外,《青年心理学》课程还设置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深情沟通、心理情景剧拍摄、学术交流等实践方式,使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的学习。心理学院08级的漆瑞同学说:“实践课堂使我们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检验,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完善了我们的知识结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心理学专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而实践课堂为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在大量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科研成果“构建‘三创新、五结合’校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获2008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以研究促工作,这是课程的建设方针。经过多年的建设,课程在科研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目前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分项目“震后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康复研究”进展顺利,2009年又获得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灾区学生心理康复关键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将极大促进我校在相关研究的领先地位,并更好服务灾后重建工作。
“只要有青年,就一定有青年心理学,我们就有理由将它建设得更好,我们会结合社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以科学为龙头,以研究促工作,形成有交大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宁维卫教授激情满怀地说。 (付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