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共探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与数智化教育创新 ——心理中心《创源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点击量:

2025年4月11日至12日,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成功举办创源大讲堂系列学术活动。本系列活动聚焦“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与“数智化时代教育创新”两大核心议题,邀请国内6位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与沉浸式互动,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多维视角与实践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权威调研数据揭示当前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他指出,高校亟需构建“健康教育与服务、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社会心理支持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并通过跨部门协作与学科融合,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

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从社会学视角切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群体心理的深层变迁。她提出“社会善治”应聚焦民心建设,通过制度设计与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公众心理韧性,推动心理健康治理迈向“由心而治”的新模式。

四川师范大学戴艳教授聚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出“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转型路径。结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案例,她现场演示“WOOP思维”教学设计法,指导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将学习挫折转化为成长机遇。

程虹娟教授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详细展示AI在心理测评、危机预警及个性化干预中的落地案例。她点出目前不少高校纷纷进行“人工智能+心理”的多样化探索,让人工智能的理性算法和心理健康的感性关怀相结合,赋予科技温度。

成都师范学院唐远琼教授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为主题,通过“人际交往辅导”案例,系统解析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衔接的设计路径。她强调,课程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构建“螺旋上升、梯度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避免教育断层。

在数智化教育转型专题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李嘉雯主任以情绪调控课程为例,展示“本土为基、数智为翼”的创新实践。通过手绘传统扇面实现情绪可视化表达,她将文化元素与心理学原理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科技感的品牌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突破传统报告形式,创新设置文化沉浸式教学场景。在李嘉雯主任主持的互动环节中,参会者通过绘制扇面完成情绪艺术表达,并在明信片上书写教育感悟随机交换分享。

为期两天的系列活动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需坚持“一体化建设”与“特色化创新”并重,既要夯实理论根基、完善服务体系,更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深挖文化资源。本次论坛通过多元视角碰撞与创新实践展示,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了新动能。

关闭

心情故事投稿邮箱:xinqingstory@126.com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 999 号

办公电话:028-66367969(犀浦校区) 028-66365511(实验室)

中心官方邮箱 xl@swjtu.edu.cn   中心纪检信箱:xljj@swjtu.edu.cn

  • 交大心理

  • 西南交大心理中心

Copyright © 2024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应用心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