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督导在保障心理咨询质量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督导都是积极的,部分督导不仅无效,甚至对受督者的心理和情绪造成了损害。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田瑞琪副教授团队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有害督导的成因、后果以及对国内督导实践的启示》的研究,揭示了有害督导的成因、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建议。
该研究指出,有害督导指的是督导师对受督者造成心理、情感、身体伤害或创伤的督导行为。研究表明,督导师缺乏胜任力、投诉维权机制不健全、督导双方的权力差异以及受督者的认知偏差是导致有害督导的主要成因。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受督者在督导过程中经历焦虑、抑郁、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自我怀疑等负面影响,甚至对其职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该团队通过对临床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人格特征、同辈督导师的影响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有害督导的成因。此外,研究还建议通过多时段、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方式,以更加全面地探讨有害督导的后果,减少仅依赖自我报告可能带来的偏差。
为了减少有害督导的发生,该研究对国内督导实践提出了三方面的启示:首先,行业协会和各机构需要完善督导师认证体系和伦理培训,提高督导师的胜任力,确保其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督导。其次,督导师应当自律,尊重受督者的文化和个人隐私,避免滥用权力,努力建立安全、信任的督导关系。最后,受督者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评估督导师的能力和质量,学会识别有害督导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反馈。
该研究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教育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有害督导的挑战,为推动国内督导实践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论文索引:
黄译萱, 田瑞琪. (2024). 有害督导的成因、后果以及对国内督导实践的启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1), 243-246+20.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4.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