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心理咨询中心开展震后心理辅导

发布时间:2008-05-16

来源:本站收集

点击量:

时间: 2008-05-16    来源:校园网
 

   “地震后,心理堵得慌,难受。”“害怕回宿舍、害怕上课,咋办?”针对地震后师生的心理恐慌现象,5月15日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露天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使师生员工尽快摆脱震后心理阴影,以健康向上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投入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中午12:00,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在九里、犀浦、峨眉三校区同时设立心理咨询站,现场为同学们进行“心理把脉”。一些同学对多层、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灾情发生以来始终没有回宿舍。“这都是正常心理。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关键是恐慌之后,如何调整心态,增强预防性。”汪小容老师分析道。有的同学反复抱怨地震发生后的一些不合理事情,张涛老师对此建言:“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
    下午3:00,数千名本科生齐聚犀浦校区主体育场,校长陈春阳一行也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聆听宁维卫教授讲解《抗震中的心理支持与应付》。“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宁教授讲道,“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呆若木鸡。”“面临汶川大地震,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候,“冷静和好的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因为“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我们应乐观看待,坦然面对,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
    有人听报告时仍然恐慌,怀疑汶川地震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担心再次发生强烈地震。陈春阳校长认真地分析起来:“成都平原下面是沙卵石地层,这次的震中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之间的断裂地带。汶川大地震后,震波传达到沙卵层,这些卵石层就像一个巨大的减震器,可以缓解强烈地震;同时,成都平原的地下水极其丰富,相当于给地震设立了一个巨大的阻碍物--水垫。这样的震波再传递到地上建筑,震感大大减小。”“汶川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地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能还将发生余震,但其影响将逐渐衰减。”
   陈校长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的防震救灾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理性看待这次的突发性事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想想看,与灾区人民相比,我们遇到的又算得了什么?”陈校长信心满怀地说道。
   学校还计划在17日(周六)、18日(周日)全天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师生提供服务,开展克服焦虑与恐惧的团体训练;在心力网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师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关闭

心情故事投稿邮箱:xinqingstory@126.com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 999 号

办公电话:028-66367969(犀浦校区) 028-66365511(实验室)

中心官方邮箱 xl@swjtu.edu.cn   中心纪检信箱:xljj@swjtu.edu.cn

  • 交大心理

  • 西南交大心理中心

Copyright © 2024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应用心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