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实践 > 科研动态 > 正文

陈云祥助理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发文揭示自主性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

点击量:

近日,陈云祥助理教授(独立作者)在心理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影响因子3.3,JCR Q1)发表了题为《When and How Autonomy Benefits the Impact of Prosocial Behaviour on Well-Be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全球大规模调查数据,深入探讨了自主性在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健康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究背景: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的全球趋势

亲社会行为,如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和日常助人行为,已被广泛认为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然而,这种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但幸福感的提升是否真正源于利他行为,还是受外部环境(如对他人苦难的共情)驱动,仍需进一步探究。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类的幸福感与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归属感(Relatedness)的满足密切相关。其中,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行为中感受到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决定,但其在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关系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陈云祥助理教授的这项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采用跨文化视角,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

研究方法:全球51国数据揭示心理机制

该研究基于第七轮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 WVS)的数据,覆盖全球51个国家或地区,样本量高达76,897人。研究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调节效应模型(Moderation Analysis)和中介效应模型(Mediation Analysis),以探索自主性在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的双重作用。

关键发现:

1.亲社会行为普遍提升幸福感

研究证实,无论是捐赠、志愿服务还是其他助人行为,均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包括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均成立,支持了亲社会行为的心理益处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2.自主性的调节作用:低自主性个体获益更多

令人意外的是,自主性水平较低的个体从亲社会行为中获得的幸福感提升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高自主性个体已经具备较强的心理资源,而低自主性个体通过亲社会行为获得了更多的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从而更大幅度地提升了幸福感。

3.自主性的中介作用:亲社会行为通过满足自主性需求增强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自主性在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亲社会行为不仅能直接提升幸福感,还能通过增强个体的自主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这一发现为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学术贡献与实践意义

1.理论突破:揭示自主性的双重作用

该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自主性在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和中介效应,丰富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2.跨文化视角:增强研究普适性

与以往主要基于西方样本的研究不同,该研究涵盖全球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使结论更具适用性,尤其为发展中国家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参考。

3.实践启示:如何优化亲社会干预策略

针对低自主性群体:应创造更多自愿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如社区志愿服务、慈善活动等,以帮助其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掌控感。

政策制定:政府和公益组织在设计亲社会项目时,可考虑融入自主选择机制(如让参与者自由选择帮助方式),以最大化幸福感提升效果。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亲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促进政策和社会福利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结合自主性干预的亲社会项目有望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论文索引

Chen, Y. (2025). When and How Autonomy Benefits the Impact of Prosocial Behaviour on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60(3), e70032. DOI: 10.1002/ijop.70032

(如需进一步了解研究详情,请联系:yxchen@swjtu.edu.cn

关闭

心情故事投稿邮箱:xinqingstory@126.com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 999 号

办公电话:028-66367969(犀浦校区) 028-66365511(实验室)

中心官方邮箱 xl@swjtu.edu.cn   中心纪检信箱:xljj@swjtu.edu.cn

  • 交大心理

  • 西南交大心理中心

Copyright © 2024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应用心理研究院